合理的專業設置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大力加強專業建設,設有5個系,開設工藝美術品設計、文物修復與保護、服裝設計與工藝、康復治療技術、中醫康復技術、特殊教育、言語聽覺康復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數字媒體技術9個專業。建成全國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2個、省級品牌專業群2個。
特殊教育專業
特殊教育專業為師范類專業,分為"3+2"貫通本科(和濟南大學聯合培養)和三年高職兩個學制。2018年入選山東省高職院校品牌專業群。2021年11月,山東省教育廳依托特殊教育系成立山東省殘疾兒童融合教育指導中心,承擔全省殘疾兒童融合教育研究、指導、培訓、服務等工作。2022年入選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群。專業開辦20多年來已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特殊兒童教育康復人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所在機構的負責人或骨干教師,為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
培養目標:本專業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面向特殊教育機構培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現代特殊教育理念,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同時掌握特殊兒童精準化評估、系統化康復訓練及個別化教育教學方法的高素質專業化師資。
就業方向:特殊教育教師、融合教育教師、社區工作者及其他相關工作。
主干課程: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導論、智障兒童康復教育導論、孤獨癥兒童實用康復技術、特殊兒童早期干預、特殊兒童的認知訓練、知覺與動作康復訓練、個別化教育與教學。
專業優勢與特色
1、擁有一支專家型、研究型和服務型的教學創新團隊。4名教師取得國際應用行為分析師(BCBA)職業資格認證,教學團隊系統研習特殊兒童評估及教學方法,獲得多項專業技能認證,于潛心帶教中全方位培育學生崗位能力素養。
2、將"康教結合、學做合一"人才培養模式理念貫穿到每一門專業課的實踐教學中。在實訓設施方面,建有師范生實訓平臺、虛擬現實技術輔助干預實訓平臺、感統訓練室、特殊兒童評估觀察室、自然情景教室、蒙臺梭利教室、奧爾夫音樂教室等多個實訓室,為專業發展提供支持。
3、重視教學、實習、就業一體化銜接,同全國60余家知名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機構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和就業的一體化基地,促進學生充分就業。
言語聽覺康復技術專業
言語聽覺康復技術專業為三年高職學制。前身為我院2000年申辦的聾兒語訓專業,2003年更名為言語聽覺康復教育(目錄外)專業,是全省首家培養言語語言和聽力康復人才的專業。迄今為止已經有20年豐富的辦學經驗。2017年,被中國殘聯、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康教結合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單位"。2019年根據國家目錄正式更名為言語聽覺康復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主要面向兒童康復中心、特殊教育學校、聽力設備及助聽器驗配機構、醫院及社區醫療機構,培養德技并修、全面發展,能在言語康復、聽力康復、助聽器驗配等崗位從事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在聽力障礙、言語障礙領域的醫療或兒童康復機構從事康復訓練工作;在各類聽力設備及助聽器驗配機構從事相關技術工作。
主干課程:聽力檢測與診斷技術、嗓音障礙康復技術、構音障礙康復技術、特殊兒童語言康復、人工聽覺輔助技術、聽覺障礙康復技術、兒童康復教育評價。
專業優勢與特色
1、專業建設起步較早,課程體系成熟,師資力量雄厚。目前與山東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山東省耳鼻喉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實現了課程共建、師資共享。
2、就業前景廣闊。我國言語聽覺康復工作起步較晚,屬于新興專業。該領域人才非常短缺,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學生就業前景廣闊。
3、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F有主觀測聽室、客觀測聽室、耳模制作室、助聽器驗配室、言語障礙評估與矯正室等多個實訓室,在全國同類院校居于領先地位,為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為分為"3+2"對口貫通本科(和山東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和三年高職兩個學制。2022年與特殊教育、言語聽覺康復專業共同組建山東省第二批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群?祻椭委熂夹g專業已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康復人才,畢業生已成為基層康復機構的重要力量,為康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能力,能從事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中醫傳統治療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于各級綜合性醫院、康復醫院、療養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殘聯康復中心、護理院、老年養護院等單位的臨床康復治療及康復保健、指導等崗位。
主干課程:康復評定技術、物理因子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言語治療技術、運動治療技術、康復治療技術、常見疾病康復、中醫傳統康復技術、社區康復。
專業優勢與特色
1、辦學歷史悠久。該專業由建校初針灸推拿專業發展而來,是我院重點發展專業之一。專業教師比例合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就業綜合素質高。
2、辦學實力雄厚。實訓場地充足,實驗設施設備完善,建有康復評定室、運動治療室、作業治療室、理療室、針灸推拿室等校內實訓中心,設備總值達1000多萬元。
3、社會需求量大。目前我國康復治療師的需求量很大,而從業人員遠不能滿足實際臨床需要,因此人才需求旺盛,就業前景廣闊,就業面廣,發展空間大。
計算機應用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能從事Web前端開發、軟件開發、平面設計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和IT行業中從事網站開發、網站運營推廣、網站維護、數據庫管理、平面設計等相關工作。
主干課程Web前端開發(HTML5+CSS3)、JavaScript 編程、Vue設計與實現、Python程序設計、Oracle數據庫、SQL Server數據庫、微信小程序開發、Photoshop平面設計、Animate動畫制作等。
專業優勢與特色
1、辦學歷史悠久。本專業由建校初計算機應用專業發展而來,是辦學較早的專業之一,也是學院重點發展的專業之一。
2、師資力量雄厚。專業教師結構合理,碩士學位達96%以上。實訓場地充足,實訓設施完善,現有圖形圖像設計、網頁設計與制作、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網絡實訓室等專業實訓室。
3、學生賽績優異。2018年獲山東省第六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網頁制作項目第一名;2020年,在華東地區殘疾人文化創意作品大賽中獲多項獎項,在第七屆"學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大賽國賽總決賽獲一等獎;2021年,在國際GITC比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在第五屆山東省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首屆全省網絡安全技能競賽中獲優秀組織單位獎。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能從事設計、建模、動畫、影視等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各類企事業單位中從事平面設計、廣告設計、UI界面設計、動畫設計與制作、攝影攝像、影視后期等相關崗位工作。
主干課程繪畫基礎、攝影攝像基礎、Photoshop平面設計、Illustrator平面設計、Indesign排版設計、After Effects影視后期制作、AutoCAD制圖、UI界面與交互設計、3dsMax三維動畫、字體圖形設計、海報設計、Maya動畫設計與制作等。
專業優勢與特色
1、就業范圍廣泛。就業面向互聯網應用、數字娛樂、虛擬與增強現實、移動媒體、文化創意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2、實踐設施完善,F有圖形圖像設計與制作、視頻編輯、界面設計、三維建模、動畫設計等專業實訓室。
3、注重校企合作。與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美的集團等多家企事業單位有著緊密合作,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人員互派、學生實習、聯合培養等。
4、鼓勵學生深造。為有意向專升本的畢業生安排免費的考前輔導,為學生繼續深造提供保障。
雄厚的師資力量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現有教職工242人,其中專任教師175名,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129人。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2個、省部級一等獎22個。涌現出齊魯首席技師、省教書育人楷模、省級優秀教師、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山東省擔當作為好干部、省青年技能名師、山東省優秀輔導員、全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全國二等獎獲得者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優良的辦學條件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占地近500畝,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一期工程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已經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筑面積8、68萬平方米,預計2024年底完成建設。校園無障礙設施健全,學生公寓配套設施先進完善。學院開展能工巧匠進校園活動,增強名師對專業發展的引導、示范和輻射作用,目前設有大師、名師工作室3個,實驗實訓室51個,與行業、企業共建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47個。
豐碩的辦學成果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辦學特色鮮明、教育培養成果豐碩,是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殘疾人體育培訓基地、全國青少年道德培養實驗基地、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和全國職業院校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單位;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殘疾人之家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和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省級文明單位、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第六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等30多項省級榮譽。
招生專用電話:0531-87198317
藝術設計系:0531-87198368
服裝藝術系:0531-87198371
醫學康復系:0531-87198367
特殊教育系:0531-87198369
信息技術系:0531-87198372
學院地址: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大學城科技園玉皇山路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