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以培養高素質的文物保護修復、考古探掘技術、考古繪圖等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文物保護材料的合成、分析、文物修復等實際技能,能在考古、博物館、文物管理機構從事文物保護與技術人才為目標。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是一個文理交叉、理工滲透,現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相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主要培養既掌握數理化和歷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識,又掌握文物材質分析、文物修復技能,能在博物館、考古研究與文物保護機構從事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古代漢語、中國古代史、國史概要、考古學概論、體質人類學、博物館學概論、文物保護學基礎、文物保護法、基礎化學、文物保護學基礎、預防性文物保護、文物保護修復理念、有機質文物 保護、無機質文物保護、文物保護與分析技術、文物保護修復測訓課等。
考古學基礎、考古探掘基礎、考古勘探基礎、考古調查基礎、田野考古操作規程、體質人類學、動物標本鑒定基礎、考古攝影、考古測繪、田野考古報告整理等。
素描、色彩、考古攝影、文物攝影、制圖學、遺物繪圖、遺跡繪圖、照片及考古用圖編輯與處理、線圖編輯與編排、數字正交攝影與考古繪圖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從事文物管理部門、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檔案館和文物保護、考古研究、古建維修等專業機構,從事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書畫鑒定、書畫裝裱、文物部門管理等工作。
本專業畢業生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
據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而我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員,全國也不過2000人,許多博物館里幾乎沒有專業文物修復人員。補齊文物修復人才缺口實為文物保護工作之急。
耗時高、回報率低,也是時下我國文物修復人才嚴重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彌補文物修復人才缺口,既需要推動行業由冷轉熱,走進公眾視野,又不能僅僅止于熱熱鬧鬧,它還需要一種“十年磨一劍”的人才培養耐心。
上世紀60年代,在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的支持下,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正式成立,文物修復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更成就了鄭竹友、金仲魚、金禹民等一代文物修復名家。但面對當下文物修復現狀,這種傳統手工技藝的師徒模式再難填補巨大的人才漏洞,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妙手回春”也難以應對數以百萬計亟須修復的珍貴文物。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