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都學什么?有哪些課程?該專業主要學習機械設計與制造的基礎理論,學習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機械產品設計、制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課程有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材料力學,機械制圖、單片機、電力拖動,液壓與氣壓傳動、數控編程與應用、auto CAD,proe、電工與電子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應用、機械工程材料、制造技術基礎。
專業選修課包括機械動力學、軟件工程、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庫原理及應用、機械創新設計、工業機器人基礎、機械故障診斷學、文獻檢索、專業外語、有限元方法、機械優化設計、工藝過程自動化、先進制造技術、特種加工、成組技術與CAPP、智能機械概論、微小機械概論、虛擬樣機技術、市場營銷學、在線檢測與控制、實用控制系統設計、數控機床與編程。
第一課程:機械動力學——是研究機械振動、工程機械內部動力、減振降噪和動態設計的一門技術。它可分為基礎知識、工程實際應用和拓展知識三大類內容,基礎知識部分包括概論、單自由度系統的振動、多自由度系統的振動和工程機械動力學建模四個部分。
第二課程:機械制造工藝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機械制造工藝過程設計的基礎知識,其內容包括機械加工工藝規程設計、加工精度、表面質量(表面完整性)、機床夾具設計基礎、典型零件加工工藝、機械裝配工藝基礎、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等。本書敘述簡明,概念清楚,內容豐富,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了實用性。
第三課程:機械系統設計——該課程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較全面地敘述了機械系統的組成、作用原理、應用條件、特點以及它們的設計方法和一般要求。課程分8個部分,內容包括緒論、機械系統總體設計、執行系統設計、傳動系統設計、支承系統設計、控制系統設計、操縱系統和安全系統設計、潤滑系統及工藝過程冷卻。
第四課程: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該課程是根據1998年“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通過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并將原計劃中有關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的內容,包括機床設計、機器人設計、夾具設計、工業自動化設計等按新的專業課程體系,以及相應的“十一五”教材編寫計劃組織編寫的。著重介紹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反映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發展趨勢。
第五課程:數控技術及應用——以數控機床為對象,深入淺出地對數控技術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和應用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和敘述。全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包括概論、數控機床的機械結構與傳動、數控機床加工與編程、插補原理、計算機數控系統、位置檢測技術、數控機床伺服系統。全書注重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各章既有聯系,又有一定的獨立性。
第六課程:機械制圖與計算機輔助制圖——本課程結合autocad 2004和機械制圖過程,以機械設計實例為先導,深入淺出地介紹了autocad 2004中文版在機械制圖中的應用和使用技巧,本課程包括autocad 2004的基礎知識,機械制圖基礎知識,二維圖形的繪制,尺寸和文本的標注,零件圖的繪制,裝配圖繪制。autocad 2004三維圖形的繪制,autocad 2004的打印功能:autocad 2004和internet的連接等內容。 本課程注重突出設計理念,強調autocad 2004和機械設計過程有的機結合,并重點體現訓練過程的循序漸進,體現在訓練中使用autocad 2004和機械設計能力相學相長,使讀者能夠舉一反三,盡情表現個性化設計效果。
第七課程:電子電氣技術——主要內容包括:變壓器、電動機、電氣控制線路、常用半導體器件、基本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器、直流電源、數字電路基礎和觸發器及時序邏輯電路等。
第八課程: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本書包括緒論,光滑圓柱體結合的公差與配合,測量技術基礎,幾何公差及檢測,表面粗糙度,光滑工件尺寸的檢測,滾動軸承與孔、軸結合的互換性,尺寸鏈,圓錐結合的互換性,螺紋結合的互換性,鍵和花鍵的互換性,圓柱齒輪傳動的互換性共12章,并另附習題及實驗指導書。本書概括了“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分析介紹了我國公差與配合方面的最新標準,闡述了技術測量的基本原理,同時也介紹了國內外一些新的測量技術。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機械專業教材,也可供其他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及計量、檢驗人員參考。
當然不僅僅限于上面所包括的,而上面所列只是比較重要的學科,你必須要學會的,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名出色的機械工程師。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