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高級技工學校實行多層次、多形式辦學,舉辦普通中專教育、技工教育、三二連讀大專教育、電大開放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中專開設計算機應用、機電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幼兒保育(學前教育),音樂表演、會計事務、電子商務以及藝術設計與制作等八個專業,其中計算機應用是山東省品牌專業,機電技術應用、幼兒保育(學前教育)是煙臺市示范專業。技工教育開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幼兒教育兩個專業。
1、計算機應用專業:立足于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經過多年積累,創設了適合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特色化模塊教學方式煙臺首創,運行十年,教學效果突出,職業技能大賽屢創佳績,學生就業競爭力強,逐漸成長為山東省、煙臺市計算機專業的品牌、特色化專業; 引入“1+X”證書考核試點,融入行業企業標準,校企共同培養學生;以數字媒體、網絡技術為載體,全面實施“項目教學式”、“崗位體驗式”等教學模式,將職業素養、專業技能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設計、創新等綜合能力。組建職教高考教學團隊,助力職教升學教育,擴展中職學生的成長空間。讓中職學生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優勢、發展有通道。
2、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構建專業教學體系,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線,構建“寬基礎、多方向、重應用”的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方式上,以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標準為目標,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的技能培養為核心,采用項目教學、理實一體等多種教學模式,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3、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全套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教學理念,探索“中德合作、工學結合、校企共育”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全面推進“雙元驅動、能力先導、三段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理實一體化實訓場所,開設“中德雙元制實驗班”,立足本地智能制造類企業,以企業用工需求與崗位標準為目標,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合作建設“中德智能制造培訓中心”,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4、計事務專業:緊貼市場需求,立足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與蘭高青年創業園、龍口信友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財會專業教學實訓基地,選拔優秀在校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融合。投資300余萬元引入暢捷通T3、暢捷通云平臺、網中網記賬軟件等市場主流財務軟件及國賽專用練習、競賽軟件。該專業設有財務共享“1+X”證書試點項目,探索“崗課賽證”融通新模式,努力推進三教改革新發展。
5、電子商務專業:精準對接行業企業崗位標準,結合行業企業發展態勢,精準培育產業技能人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與華為(龍口)大數據產業園進行校企合作,建立電商直播實訓基地,在真實崗位開展實習實訓,拉近學生技能提升與崗位需求的距離。構建了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梯度化專業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專業技能,強化職業能力與素養。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同時發揮本專業技能優勢,通過電商平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6、幼兒教育專業:分三個培養方向,一是與濰坊職業學院合作的三二連讀,轉段通過率98%以上,畢業后均可獲得專科學歷。二是幼師升學,近幾年隨著國家過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強,高校興起了學前教育熱,職教高考為更多的中職孩子提供了上大學的機會。三十幼師就業班,學校與全市各大幼兒園均有合作,并設立了18個校外實訓基地,為我市學前教育發展做出了貢獻。
7、音樂表演專業:自1995年設立至今,以參加藝術高考為主要目的,培養方向包括音樂、舞蹈、器樂、影視表演和播音主持,為中考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孩子再次提供了通過參加夏季高考考上理想大學的機會,通過努力,專業通過率達到90%以上,錄取的學校包括廈門大學、四川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等名牌大學。
8、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是龍口市中職教育的老牌專業,自1985年成立至今,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美術專業人才。全國各地的美術創作、美術教育以及藝術設計領域,活躍著一大批我校美術專業的優秀畢業生。本專業是以夏季高考藝術類考試為主要目標的特色專業。以全國統一夏季高考為主要教學方向,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文化雙發展,為高等藝術院校培養具有扎實的繪畫基礎的藝術人才。本專業擁有專業的教學團隊,憑借豐富的辦學經驗、強勁的教研實力、先進的教學模式以及完善的管理系統,為學生的文化學習、專業提升、身心發展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保駕護航。畢業生100余人考入中國傳媒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美院等藝術類院校和云南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魯東大學等綜合類大學繼續深造。我校畢業生如今正活躍在全國各地的美術創作、美術教育、藝術設計等行業。我市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小學美術教師、美術培訓學校以及設計公司中的絕大部分是我校美術專業的畢業生,他們正在美術專業的道路上前進發展,并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1、積極爭取,內外結合,逐步優化學校發展新環境。
2、因人施策,五育并舉,積極探索個性化育人新方法。
3、師生互動,雙向發力,不斷豐富教學教研新成果。
4、育訓結合,產教融合,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新潛力。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