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建筑工程學校坐落于聞名全國的建筑之鄉山東淄博市桓臺縣。學校現有教職工198名,在校學生3300余人,占地面積130畝(主校區85畝,實訓基地60畝),建筑面積約5.7萬平方米。
淄博建筑工程學校成立于1987年。經過近三十年的不懈奮斗,學校辦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5年被評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09年被表彰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5年被批準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16年被批準成為第一批"山東省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立項學校",先后被評為山東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學示范學校、山東省教科研示范學校、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十大創業明星學校,自2008年至今連續11年獲得"山東省文明單位(校園)"稱號。
淄博建筑工程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師管理模式和考核機制,教師專業化成長迅速,"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果顯著。學校現有全國模范教師2名,齊魯名校長1名,齊魯名師1名,省特級教師1名,省級教學能手5名,市級學科帶頭人7名,市級教學能手7名,縣級學科帶頭人20名,縣級教學能手32名,"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比例達85%以上。
淄博建筑工程學校開設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價、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技術應用等十五個專業,其中建筑工程施工、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重點建設專業。2013年,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被確定為首批建設的"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十大品脾專業"。同年,學校牽頭編寫的《山東省中等職業學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教學指導方案》正式出版。2015年工程造價專業、2017年4月機電技術專業分別被確定為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品脾專業。2014年1月,經山東省教育廳批準,學校成為"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學校,與煙臺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簽訂了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分段培養的聯合辦學協議,實現了中職教育直通本科教育的目標。從2014年考試,已連續招收五屆學生。
教育教學改革:學校全面落實"行為導向"教學理念,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一貫堅持"學校不放棄你,你不要放棄你自己"的育人理念,實行"分層次教學",加強學生"非專業能力"培養,綜合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教育教學成績顯著:2010年6月,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學校建筑工程測量代表隊榮獲一等獎,實現淄博市在全國技能大賽中金牌"零"的突破。2013年6月,學校奪得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建筑專業裝飾技能大賽一等獎第一名。2015年我校榮獲建筑裝飾技能全國大賽二等獎。2016年11月,學校承辦山東省職業院校中職建筑裝飾項目技能大賽,并獲得一等獎。2017年5月,我校建筑裝飾、建筑測量代表隊在全國技能大賽中雙雙奪銀。2018年5月我校建筑工程測量代表隊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建筑CAD、現代模具制作技術項目分獲三等獎。2010年以來,學校榮獲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一等獎25個,每年均獲得全國優秀組織獎。學校重視高考工作,自2004年至今,已經為山東省各相關高校輸送1200多名本科學生。
實訓基地建設:學校建筑綜合實訓基地,總建筑面積約2.2萬平方米,主要包括建筑理實一體化教學基地和建筑綜合實訓樓,是集實用性、綜合性、創新性、科學性于一體,具有教學、實訓、培訓、科研、生產等功能的綜合性實訓基地。其創新得到上海同濟大學專家教授的充分肯定,2015年3月此工程被列為"桓臺縣亮點工程"。截止目前,已有全國各地50多家單位前來參觀學習交流與培訓。
集團化辦學:學校充分發揮牽頭成立的"淄博建筑職教集團"的作用,加強校企合作,大力提升辦學能力,走出一條 "依托職教集團,面向社會辦學"的新路子。學校始終堅持中職學校必須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人才培養標準必須對接社會標準,課程必須反映行業需求,同時創新課程結構,更加貼近企業要求。2016年7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創辦"名師工作室巡禮"欄目,曹文萍名師工作室作為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典型進行了特邀報道。通過名師工作室、專業教師到集團各企業掛職鍛煉,校企實現了"共建、共享、共贏",畢業生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涌現出了大批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畢業生,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對外合作:學校與淄博(德國)萊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合作,2015年9月簽訂協議,成立"中德AHK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術工人培訓班"(簡稱"中德班"),按照"對接高的教學標準、追求高的教學質量、追求高的就業層次"教育模式授課。通過學習機電一體化專業知識,考取德國工商會(AHK)頒發的"機電一體化師"職業資格證書。此舉將為桓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儲水池。校企合作的辦學實踐,已在淄博日報專題版以《引進德國元素,培養大國工匠》進行了專題報道。
淄博建筑工程學校將繼續凝神聚力謀求發展,全校教職工必將同心同德、再接再厲,為當地經濟社會培養更多技能型應用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