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要突破的五大重點之一,是使職教高考成為高職招生主渠道,以有效緩解中考分流壓力和教育焦慮。
職教高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標志性大動作。從教育部的表態可以看出,職教高考被寄予厚望。中央希望推動建立省級統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職教高考”制度,改善學生通過普通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況,成為上大學的另一條“賽道”。
職教高考制度是與普通教育高考制度具有同等功能的考試招生制度。建立職教高考制度,旨在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全面構建中等職業教育、專科職業教育、本科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銜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打破普通高考的獨木橋格局,形成職教、普教并行的高考雙車道。
如山東探索實施春季高考制度,2022年將其升級為職教高考,實施效果良好,該省通過職教高考本科錄取比例由6:1變為4:1,中職學生升學深造比例超過70%。
根據各地已公布的職教高考方案,可以看到各地基本上采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綜合考試模式。
文化素質考試考語文、數學、外語3門,職業技能考試則采用“1+2”課程模式,即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加兩門專業核心課程,3門課程應涵蓋該專業大類最為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考試采取“紙筆測試+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實際操作考試成本較高,無論是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場地成本還是材料成本等,都比紙筆考試成本高昂很多。
職教高考招生的學校主要有三類:一類是32所職業本科高校,一類是1468所高職專科學校,還有一類是愿意開設職教本科專業、招收中高職畢業生的應用型本科高校。
在這三類高校中,職教本科和應用型本科兩類學校更具有吸引力,會成為考生和家長的首選,“十四五”期間,教育部將遴選建設10所左右高水平職業本科教育示范學校。高職專科,由于學歷層次低一些,某種意義上已經被考生作為保底的學校和最后的選項。
職教大學和普通大學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
第一,名稱不同。從學校名稱可以區別開來,國家明確要求職教大學名稱為“某某職業技術大學”,在批復設立時名字即固定下來,并要求這些學校“辦學方向不變、培養模式不變、特色發展不變”,具有明顯的身份標識和社會特征。
第二,專業不同。2021年教育部研究制定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目錄設置管理辦法,同時公布247個職教本科專業目錄,建立自成一體的專業目錄體系。
第三,評價不同。與普通本科學校的評價和要求不同。2021年教育部研究制定職業本科學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提出辦學的基本要求,準備對職業技術大學開展本科教學水平評估。
除了“三個不同”之外,職教大學和普通大學還有“三個相同”,即學位相同、待遇相同、效力相同。
學位相同,即職業技術大學和普通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學士學位都是按學科門類授予,是一樣的,不存在職教學位和普通學位的區別。
待遇相同,國家要求職業技術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招聘、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效力相同,即職業技術大學頒發的學位和學歷,與普通大學一樣,都可以參加考研、就業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中高考成績陸續出來,又到報考季。這幾天我不止一次聽到周圍家長說,孩子考不好,只能報職校了。似乎,職校是中高考失利考生的收容所,孩子上職校臉上無光,是人生失敗的象征。
這樣的成見該改改了。
如果說大學創立的初衷是為了研究高深學問,那么職校創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就業——培訓技能,面向市場。因此,職校從一開始就遵循著一種務實的精神。這種精神難能可貴,職業學校要有對自身定位的準確認識,表現出應有的底氣。
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我國的職業教育一直缺乏底氣。在大眾的成見中,上高中,最后念大學才是最好的選擇,至于中職高職,只有中高考的失意者才勉強愿意進去。然而,學生的天賦各有不同,有的適合較為理論的研究,有的適合實際的操作,可無論中考還是高考,都基本以理論分數作為最終的擇取標準。
于是我們看到,一些本應該在技術領域展現他們過人天賦的學生,不得不絞盡腦汁學習他們極不擅長的理論知識,成了名副其實的“陪考”一族。即使他們勉強上了大學,往往選不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最終,一位有潛力成為一流技術人才的少年郎,成了一名默默無聞的某大眾化專業的畢業生,后者很可能是萬千失業大軍中的一員,而國家卻失去了一名能工巧匠。
再者,我國的一些本科大學一味求大求全,設置了諸多與自身定位不符,又沒有市場號召力的專業,加之自身的傳統專業教材老舊、脫離現實,其學生畢業之后,難有很強的市場適應能力,高不成低不就,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就業壓力。在此背景之下,職業學校有著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
事實上,我國的職業教育、職業學校也已經走在了發展的快車道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據統計,當前,我國有1.13萬所職業院校、3088萬名在校生,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多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國務院也印發了“職教20條”,提出兩年內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等。兩個多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職校的底氣不是空穴來風,也不單靠國家打氣,她更須嚴格自律、去蕪存菁:
第一,職校必須堅持市場導向,摒棄那種“求大求全”的“面子”思維。培養學生以“能就業”“就好業”為第一目標,化繁為簡,精準著力。第二,職校必須堅持“精品”思維,不以考分論英雄,而以技能為追求,讓每一門課都過硬,讓每位學生都學有所得,堅持寬進嚴出,以嚴格的訓練為自己贏得長遠的榮譽。第三,在此兩點基礎上,堅持校企合作,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為畢業生提供必要的服務和保障。
如此,職校在我國的中高等教育體系中才可昂首挺立。從長遠來看,公眾才會逐漸放棄他們之前的不當成見,將職校與大學平等對待。畢竟,“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不管大學職校,能給學生出彩人生機會的就是好學校,而這才是當今職校要漲的志氣。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