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工業領域, 掀起新一輪產業技術的升級與變革。2012 年美國率先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2013年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隨后,日本、法國、英國都相繼提出了新工業計劃。2015 年3 月,我國也正式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由此,制造業的全面轉型升級已吹起號角。與此同時,“互聯網+”一個產生于中國本土的互聯網概念, 儼然成為2015年迅速升溫的熱門話題之一。“互聯網+”是新一輪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崛起的典型代表,其通過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滲透, 深刻影響著傳統產業的核心價值。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作為對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最為敏感的職業教育,必然且必須順勢而為,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因此,本文旨在探討職業教育如何才能將歷史性機遇轉化為現實動力,在新形勢下把握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與新內涵,深入理解新工業化與“互聯網+”的特性,主動變革發展,以全新的姿態回應時代發展的訴求。
(一)新工業化的內涵與特征
新工業化,顧名思義其有別于以往任何一場工業革命,是超越了“蒸汽時代”(1760-1840 年)、“電氣時代”(1840-1950 年)、“信息時代”(1950-)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同時也是生產組織方式的革新,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嬗變。因此,這一次的工業化之“新”更為全面,至少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高度系統化的工作任務。新工業化時代,傳統大規模批量生產被精細化生產所取代,工作任務不再是單一的、重復的任務或工序,而是完整的、綜合的項目。例如,傳統的流水線以一人負責一道工序,每人只完成自己任務的做法將被一組人負責整個流水線所替代。因此,勞動者被要求能夠在本單位更寬闊的職能和目標的關聯化整體中理解他們自身的職能, 工作的重點不再僅僅是完成任務,而是是否能夠系統地改進完成任務的過程。
第二,智能與綠色的生產制造過程。新工業化時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勞動者與勞動工具之間的固有關系,工業社會逐漸邁入人與工業機器人共存的時代。在這個全新的時代,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都將以智能機器的形態呈現,智能化制造蔓延到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生產過程中更多強調的是“剛好及時”。智能化制造與傳統的工業制造相比,主要優勢在于高效自治、人機一體與網絡集成,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生產能力并節省工業資源,同時擴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類在制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與此同時,新工業經濟時代,不再是通過犧牲環境來拉動經濟發展的時代,而是十分強調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綠色制造。
第三,非常規的復雜問題響應。新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前,工作被設計成一組有限的、事先預計好的問題的常規反應,勞動者只能在有限的工作空間中發揮創新能力。而進入新工業時代,工作任務時刻處于更新變換中, 工作的不確定性程度明顯提高,勞動者很難以一成不變的工作方式應對任務需求。工作任務通過工作環境的變換或工作職能的擴大而形成新的交叉整合。
第四,個別化的定制服務。隨著3D 打印技術、移動互聯以及智能化技術的進步,企業除了可以滿足大批量的標準化生產任務外,還將極大地擴展新業務,即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而采取偏離標準的手段設計定制化的服務。個性化定制與大批量定制的差異在于能不能以低成本一次只生產一個零部件或消費品。這種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將嚴重削弱規模經濟的效益,分散化、個別化的生產組織方式將成為一種更有生命力的組織形態。
第一,去中心化與多元選擇。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的標志性特征,主要指互聯網技術對普通用戶的賦權。去中心化并不代表沒有中心,只是將中心從不可控制的因素中轉移到可控制且中立的因素中,即由人轉移到互聯網技術。去中心化使整個網絡形態成為一個“細胞組織”,互相之間彼此獨立,個體用戶可以享受穩定的服務。“互聯網+”推動各類資源由集中轉向開放與共享, 打破權威的管控,讓每一個個體用戶掌握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第二,個別化與個性差異。“互聯網+”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個別行業進行深入融合,推動結合行業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個別化是植根于對個體差異性尊重的基礎上,實施符合個體發展規律的獨有化發展。“互聯網+”的“+”就是跨界、變革、重塑與融合,由于各個行業之間顯著的差異,實現“+”的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互聯網+”追求對單一行業制定個別化的聯動發展計劃。“互聯網+”反映在個體層面即為從業人員單一的就業目標轉向多次就業、工作升遷、轉崗、創業等適合自身發展訴求的新目標。
第三,數字化與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另一典型特征即數字化,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實現網上互動,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學習資源與生產要素通過網絡與需求方連接,知識與原料可以在任何時間被送往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同時學習與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被記錄,實現網絡基礎上的“記憶”功能,由此,“互聯網+”時代,也必然是大數據時代。
(一)系統化工作要求單一崗位能力轉向跨崗位職業能力
隨著工作任務的系統化程度逐步提高,標準流水線作業不再滿足工業化生產需求。企業員工很難憑借單一崗位技能完成個性化定制產品的生產制作,多崗位職業能力的需求將愈發凸顯。根據牛津大學卡爾·弗雷和邁克爾·奧斯本2013 年所做的關于職業工種的研究表明,未來幾年勞動力將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挑戰,越來越多的工種將以自動化的形式呈現,“機器代人”的時代即將來臨。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僅僅掌握一個崗位技能的員工將無法勝任工作,至少他要學會操作、保養、維修機器人并進行產品檢測、生產計劃等多重任務。
由此可見,職業教育需注重培養學生跨崗位的職業能力, 轉變單一技能培訓的人才培養目標,轉而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才能有效滿足新的工作需求。這些對原有的窄口徑的專業設置和崗位技能的培養目標無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智能與綠色制造要求深刻變革傳統的教育教學內容
傳統的工業生產對嫻熟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而智能化和機器換人之后,再嫻熟的技術工人也比不上機械臂、機器人的速度與精度,由此,傳統意義上的操作性技能勞動者將大幅減少。相對的,智能制造要求手腦并用, 知識型工人將成為業界新寵,特別強調對已有工作過程的監控、維護與改善、創新。與此同時,綠色經濟與節能環保的意識也將是新型知識工人的必備能力之一。
基于此,職業教育僅僅強調動作技能的培養遠遠無法滿足新型知識工人能力的養成需求,勞動者工作能力的培養將轉向創新改進能力、遷移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綠色環保意識的培養,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面臨著深刻的變革危機。
(三)解決非常規復雜問題與定制服務需要強化軟硬并重、跨界創新的能力
從面向確定性走向面向不確定性是一種顛覆性的改革。新工業化以前,大規模的生產制造通常強調遵循規范的工作流程, 提供標準化的生產服務,其中“規范”、“標準”和“高效”正是當時推崇的重點。然而,隨著新工業化進程,這種確定性的生產方式通過“機器換人”變得越來越可控和高效,而對于新型工人而言,需要面對的將是越來越趨于非確定性、非常規復雜問題的解決以及個性化定制服務的提供。此時,原先僅僅面向機器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上述任務,需要更多的包括面向機器、面向人、面向信息的多元能力,至少包括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談判能力、信息搜索與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軟性職業能力以及跨領域的理解與創新的能力。
由上述可知,在新工業時代,軟技能和創新能力將變得愈來愈重要,甚至超過硬技能,成為影響個體發展的決定性技能。這些對當前職業教育培養重點的轉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個別化、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將變單一的辦學形式為極大豐富與開放的辦學形態與辦學功能
“互聯網+”所提供的多元選擇與個別化服務的可能性使得個體越來越傾向于提出個性化的需求,傳統的“市場需求導向”的職業教育遠遠無法滿足這些極大豐富與多元的需求。例如,個體除了有一次就業需求外,將更多存在多次就業、轉崗升遷、升學留學、創業與自我雇傭、休閑與就業交替進行等多元生涯轉換的模式;個體除了就業前的教育培訓外,還存在在職培訓、轉崗培訓、再就業培訓、閑暇培訓等多重需求;個體除了愿意脫產到職業院校就學外,更樂意足不出戶獲取一技之長, 邊工作邊學習或邊休閑邊學習,使得學習變得更為輕松、便捷和低成本。
因此,現有職業教育取向將越來越導向“以人為本”,注重個體的生涯轉換與發展的需求。基于這一新取向,原先的單一機構辦學形式、單一的線下教學方式、固定的學制、僅校企雙方的合作模式等都將遭遇不同程度的顛覆,從而呈現出極為豐富與開放的辦學形態與辦學功能。
(五)極大豐富與開放的辦學形態對質量監控與保障提出歷史性的新難題
去中心化和少階層化是“互聯網+”時代的基本特征,由此帶來的是辦學方式和辦學形態的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元性。然而,傳統的質量監控體系是基于標準化和規模化特征下構建起來的,如何保障不同主體成分合作、各具特色的辦學方式和辦學形態,確保教育教學的高質量而非良莠不齊將成為新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的最大難題。
新工業化與“互聯網+”浪潮撲面而來,勢不可逆,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職業教育該何去何從? 筆者將就職業教育的目標、專業、內容、方式、保障等進行討論并暢想其創新與回應的舉措與策略。
(一)創新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新工業化背景下,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新型知識工人的需求不斷增長,面對“機器換人”趨勢愈演愈烈的情況,單一崗位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將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將是同時具備設計、生產、裝備、制造、檢測、銷售等跨領域知識的復合型技術人才。此外,為了順應生產組織對改進生產過程和提供個別化服務的需求,所需要的新型知識工人除了具備某行業專業知識與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跨界的視野和創新的能力。由此,復合創新型技術人才將逐漸取代現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二)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設置
新工業時代和“互聯網+”帶來的深刻變革,使得原來基于工業化基礎上的專業設置面臨大幅調整。首先,應對綠色經濟,將新增一部分與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相關的專業,改造一批如汽車類專業,將專業內涵進一步拓展到新能源車產業鏈; 其次,針對智能制造,原有培養技能操作性人才的專業大部分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關于機器人設計、生產、維護、保養等的專業,以及應對生產中復雜問題解決的專業;再次,將涌現一大批傳統專業與互聯網融合后產生的新專業,如跨境電子商務、網絡旅游、互聯網金融、物聯網等新興專業;最后,未來的專業設置可能不再針對一個或幾個崗位(群),可能也無法區分是針對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針對一個產業鏈,同時面向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換句話說,從目前的專業設置角度看,將出現非常普遍的專業融合、交叉以及口徑放寬等現象。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經濟發展走在世界前列, 它的專業設置早就被生涯群(CAREERCLUSTER) 的概念所替代, 全國范圍內共建立16個生涯群, 每個群里包括2-7 個生涯發展路徑,這種設置取向就是順應了互聯網發展新背景的需求,也將是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調整的發展趨勢。
(三)改革職業教育培養內容
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必然帶來內容的變革。依據新工業與“互聯網+”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內容至少將加強如下幾個方面:1.綜合的軟性職業能力。由于新型知識工人不僅需要完成單一崗位的任務,而且同時要處理面向人、面向數據、面向信息、面向機器的多維任務,因此,包括人文素養、人際交往、團隊合作、信息處理、問題解決、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壓力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將在職業能力中處于越來越核心的地位,這將直接決定個體的生涯發展潛力。2.工作倫理與技術倫理。未來將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期,但技術用于哪里,是否符合社會道德還是導向罪惡將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工作倫理和技術倫理將取代職業規范成為技術素養中更受關注的職業能力。3.職業精神。在新工業化與“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知識和技能的獲取變得相對簡單, 企業將更關注員工的素養、對公司的忠誠度、對職業的投入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品格,正如豐田公司所言,“具有職業精神的員工才能打造具有職業品質的車”。4.創新改進能力。新工業時代,工作組織形式和工作過程不再是一成不變的, 其變革與改進的主要責任不僅僅在于管理層, 而是所有參與的員工作為團隊都將參與到工作過程的改進與創新中,因此,持續改進的能力將成為企業最為看重的職業能力之一。以上這些新內容將成為未來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改革方向。
(四)豐富職業教育辦學方式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主要依托院校,開展全日制、固定學制的職前教育。進入新工業和“互聯網+”時期后,辦學將呈現出精彩紛呈、各具特色、極為豐富的態勢。首先,辦學機構將更加多元。未來只要取得職業資格或課程培訓認證的機構(包括院校、培訓機構、企業、中介組織、個人等)均可成為教育培訓的提供者,如澳大利亞就用注冊培訓機構(RTO)來統攝。其次,辦學主體更加豐富。除了現有學校和企業參與辦學外,將有更多主體參與辦學,如政府、行業、企業、工會、社會非盈利機構、中介組織、基金會、個人等,呈現出多主體合作的辦學模式。最后,辦學形式更加多樣。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處于劃一的規模化辦學狀態,甚至辦起“萬人大校”,而新工業化與“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規模效應不再是職業教育的辦學初衷,轉而向精致化的辦學,滿足個別化需求,因此,開展“量身定制”的多規格、精細化人才培養將成為主流。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所支撐的移動終端數字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為職業教育搭建起全新的線上線下全覆蓋的教學新形式,無論是傳統意義上職業院校的學生還是校外培訓人員都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種狀態”下享受到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學習者對于教育的需求不再受時空的限制,而將以一種開放式、彈性的學習方式呈現,學習者可以自行決定學習的時間與地點, 自由選擇學習的內容與難度,真正意義上打破傳統的固定化的職業教育學制體系,并通過先前學習認證方式(Accreditation of PriorLearning,APL)隨時隨地積累和轉換學分,從而實現彈性學制和終身職業學習。
(五)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規格的轉變,降低青年就業的門檻,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目標。傳統的職業教育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往往基于較為單一的辦學形式和功能,采取基于樣本和證據的方式進行評估。而新工業化與“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極為豐富的辦學方式和辦學功能將對原本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形成巨大的挑戰, 對多元的控制與保障將是未來職業教育質量的必然訴求。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時代使得原先基于樣本和證據的監控保障體系有可能變成基于全樣本、源數據和關照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全新體系, 通過全部數據的搜集、分析、處理,從而獲得更為真實的質量保障信息庫, 并基于如此龐大的信息庫而建立的一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高度智能化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將成為新工業化與“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新工業與“互聯網+”必將掀起社會經濟的深層次、全方位變革,職業教育必須正視這一勢不可擋的浪潮,順應趨勢、主動變革、積極創新,培養一大批投身于此次變革的棟梁人才。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