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專業是培養具有扎實環境污染預防與治理基本理論;掌握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和噪聲等污染控制技術;具備環境工程基本設計、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操作、環保項目施工與管理及一定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適應環境保護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管理和技能應用性人才。
生態環境保護專業開設課程有環境工程制圖、環境學概論、生態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學、水工藝設備基礎、金屬腐蝕與防護、水質檢驗與分析、水處理工程、室內給排水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利工程測量、土壤學基礎、自然地理與生態環境、植物學與樹木學基礎、水土保持原理與規劃、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工程、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法規。小流域水土資源調查實習、測量實習、水土保持工程實習、小流域綜合治理實習、畢業綜合實習。
生態環境保護專業(技能)方向:水土保持、生態環境
對應職業(崗位):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員、水土保持防治工、水土保持測試工、水土保持勘測工、水域環境養護保潔員
1、掌握必要的制圖、測量和計算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2、掌握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3、掌握水力學、工程力學、植物學、土壤學、流域地質地貌等基礎知識;
4、了解有關我國水利事業、水土資源、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
5、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技術和監測方法;
6、具有治理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水土資源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初步能力;
7、熟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具有執法監督的基本能力;
8、具有水土保持、防沙工程項目編報的初步能力。
畢業生主要面向我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處)、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自然保護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可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濕地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等領域從事設計、管理、研究與教學工作,也可適應與此相關的其他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隨著我國環保形勢的日益嚴峻和世貿組織的加入,環境保護專業技術人才已成為我國最緊缺的人才之一,特別是環境保護與檢測技術人員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據國家人事部的有關統計預測,在我國未來幾年里急需的八大類人才中,環境保護與檢測技術人才名列其中。環境保護與檢測專業畢業生可以進入事業機關單位從事環保、監測及管理等工作,或者進入相關企業從事技術、開發工作,還可以在咨詢服務型企業工作。
人與自然的和諧、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國環保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從初期的“三廢治理”為主,發展成為環保產品、環保設施的建設、環境服務、環境友好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隨著國家環保力度的不斷加強和環保產業政策的日益完善,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產業結構、技術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運行服務業發展加快,為環境的保護和污染物的減排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3.5萬家,從業人員近300萬,產業收入總額10000億元。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