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專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和家長們關注的熱點。
本文以我校近年來畢業生就業安排的工作實踐和對一些用人單位的調研為依據,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的難點進行 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解決問題的膚淺認識,希能拋磚引玉,以期找到從根本上解決“中專生就業難”的良策 。
中專生就業難,有社會的,客觀方面的原因,更有中專生本身的,主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方面即社會的,人才市場方面的原因。從各方面的信息和資料分析,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國家機關、 事業單位和大中型企業不可能補充大量的本科、專科和中專畢業生。這預示著今后人才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 烈。中專生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就業難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由于前些年對人才的吸收和儲備,各用人單位對錄用人才的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有趨于高學歷 化的傾向。
其二,一些用人單位由于實行經濟承包或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他們考試近期的經濟效益多,考慮企業長 遠發展的目標少,考慮現有人員的使用多,考慮人才組成的結構少,不愿意吸收和培養人才。
其三,和中專生基本屬于同類檔次的職業中學和技工學校畢業生數量劇增,擇業面更寬,這些人員參與就 業競爭,亦給中專生的就業增加了難度。
其四,近幾年來,各中專校抓住改革機遇,挖掘內部潛力,擴大招生名額,增幅相當可觀,客觀上也給中 專生的就業增添了壓力。
當然,以上所講述的客觀上造成的中專生就業難點,也不能一概而論,要對不同地區,不同專業作具體分 析。
除客觀方面的原因外,主觀方面的原因更不可忽視,其實這才是中專生就業難的主要癥結所在。
從常州市的情況看,中專生80%以上來自縣以下農村,許多學生為了“農轉非”,吃盡辛苦,好不容易弄 到一張進城的“準遷證”,就盼熬到四年畢業,留城坐機關,進大工廠,干舒服的工作,拿豐厚的工資,不愿 意返回鄉鎮工作。一些家長也希望孩子成龍成鳳,留城進廠,以此作為家庭的“榮耀”。最近我們對380 名中 專生進行了一次擇業觀念的問卷調查,許多學生對擇業的期望值過高,令人擔擾,回答要求到事業單位工作的 有214人,占總數的56.4%, 希望到大中型企業工作的有87人,占總數的23%,而愿意到鄉鎮企業工作的只有 34人,不足總數的9%。從我校畢業生擇業的情況看,問題也比較突出, 如去年主動到我校招聘人才的鄉鎮企 業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但計劃錄用的指標均未完成。泰州、揚州、南通的六家企業,沒有在我校招到一名畢 業生。即使是城市的工作單位,有些學生也挑肥揀瘦。這些學生本身思想上存在的就業偏向,無疑是自己束縛 自己的手腳,給原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更添陰影。
從各方面綜合的情況看,許多中專畢業生對新舊就業體制的改變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不能適應人才市場 的形勢,以及擇業觀不端正,對就業崗位的期望值過大等等主觀因素,正是造成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如何妥善解決“中專生就業難”,我們認為關鍵是學校領導和全體教職工要轉變觀念,進一步端正辦學指 導思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從辦學體制,專業設置到課程體系,首先要考慮到市場經濟對中級技術人才的 實際需要,明確規定人才培養目標,要把人才市場的競爭機制引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增強全校師生的競爭意 識,以此促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當前出現的中專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們的思想觀念、 教育教學與人才市場競爭不相適應的狀況。在此,我們就解決“中專生就業難”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供大 家研討。
(一)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增強畢業生參與市場的競 爭能力。
中專校專業設置一定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切不可為適應學生及家長心理,一哄而上所謂的“熱門”專 業,片面追求所謂專業的吸引力,從而違反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需求的客觀規律。在編制招生計劃的時候,要 考慮到生源所在地四年后對中專人才的需求情況,在確定辦學思路時,要注重加強本校骨干專業的建設,形成 專業特色和辦學特色,以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增強市場對本校畢業生的注意力。
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專學校要培養受企事業單位歡迎的畢業生,就要在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復合型人才方面下功夫。各學校可以在教育學生認真完成中專學業的同時, 支持他們參加大專自學考試或在校中辦校,舉辦第二學歷、第二專業能力培訓班,使學生提高知識層次,培養 多方面的動手能力,成為復合型的人才,從而增強他們在人才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在這方面我校已采取了一些 有益舉措。在本專業以外,為學生開辦第二專業,第二種能力的培訓班、短訓班;支持學生參加大專自學考試 ;與復旦大學聯辦函授站等,努力提高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競爭能力。目前參加營銷、外貿英語、微機訓練等七 種第二學歷、第二能力培訓班的學生,已超過在校生的半數以上。報名參加大專自學考試的學生達402人。可以 預料, 學生知識面寬,動手能力強,能當干部也能當工人,就業的適應面就廣,參與人才市場競爭的能力就強 。
(二)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端正學生的就業思想。
中專教育是學生的完成教育,中專畢業后,學生即踏上社會,其心態是復雜的、多變的。尤其是學校外面 的世界既吸引著他們,也迷惑著他們。他們不知道畢業后的第一步——擇業——這關系一生前途和命運的轉折 點該如何跨,他們不甚了解人才市場的供需和競爭情況,他們也不十分明白哪里才是適合自己發展的崗位和用 武之地。有許多同學坦率承認,為就業之事,思想斗爭激烈,不知道如何抉擇。因此,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就業 教育,特別要強化畢業前的就業思想教育,引導學生端正就業思想,邁好關系其一生的重要一步。
就業教育,要著重教育學生明確中專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中專教育的目標和方向,認清自我價值,既 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鶩遠。就業教育,要引導學生在擇業時注重專業對口,學以致用,面向基層,面向鄉鎮 ,樂意到條件差,專業對口的企業去建功立業,樂意回家鄉去為振興家鄉經濟而施展才華。就業教育,要注意 方法靈活,形式多樣,切忌生硬、教條,以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可以請有成就的校友或優秀企業家、先進工 作者以身說法,言傳身教;也可以走出校門,到鄉鎮企業、明星企業參觀,認清人才市場的供需情況和就業形 勢,使他們懂得機遇和風險同步,困難與成就并存,要想成就大事業,有所作為,就要勇于到艱苦的第一線崗 位去拼搏和奮斗。
(三)成立指導就業的專門機構,加大指導就業的力度。
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不好,學校就無法立足。所以,學校領導要把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列入首要議程, 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重要意義的宣傳,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受到中專人才市場就業競爭的壓力,自覺地提高教育質 量,拓寬就業思路,做好就業指導。為此,學校可以成立專門或專兼職結合的畢業就業指導機構,從組織上加 大就業指導的力度。這個機構主要承擔下述四項工作:一是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抓住就業教育不放,有步驟地向 學生宣傳中專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學生擺正位置,能上能下,能干能工,克服學生對工作崗位期望值過高 的傾向,做好參與人才市場競爭的思想準備;二是做好市場調研,及時了解人才市場的需求趨勢,及時向學生 發布就業信息,提前進行就業指導;三是當好學校領導的參謀,隨時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作為學校編制招生計 劃、設置專業和進行專業教育、能力培養等方面的依據;四是具體實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組織一切有利 于學生就業的活動,保持與企事業單位和人才市場的聯系,積極拓寬就業渠道。
(四)擴大視野,走向市場,向企業推薦人才。
中專生生源來自本省各市縣,他們畢業后首要的選擇應當是回家鄉工作,為家鄉的經濟騰飛服務。一般來 說,學生的家鄉是歡迎他們回去的。前些年,我校曾派員到蘇北的許多市縣作過畢業生調查。許多畢業生在家 鄉大顯身手,已成為各企業的骨干,如果各中專校走向市場,深入企業,用往屆畢業生的工作表現,來介紹本 校畢業生的特長和能力,是能夠打開畢業生就業渠道的。
我校預測到人才市場的嚴峻態勢,去年年初即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派人員到畢業生的原籍了解目前人才 需求情況,象工廠推銷產品那樣,推銷學校的人才,主動向企業介紹本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長,甚至直接到 企事業“推銷”畢業生,初簽了人才供求協議書;二是在寧、錫、蘇、常,有重點地進行信函調查,向三百多 家企業了解在該單位工作的歷屆畢業生的情況,了解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建議,從而擴大了學校的影 響。有些單位直接給學校來信,歡迎向他們繼續推薦畢業生。這就打開了畢業生就業的大門,幫助許多畢業生 落實了合適的工作崗位。
(五)把用人單位請進校門,讓學生面對面找“婆家”。
把用人單位代表請進校門,讓他們直接考察和了解學校的教育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增強用 人單位對學校及畢業生的信任感,是擴大畢業生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困難的又一對策。
從1994年開始,我校嘗試請有關用人單位派代表上門,直接到現場考察學校的教育情況,收到了明顯效果 。去年,我校分兩次請常州市和南京市的25家企事業單位的代表到學校召開供需洽談會,人才見面會,溝通了 校方與用人方、人才與企業的感情,增強了相互的信任感。兩次洽談會,給85名畢業生找到了滿意的“婆家” 。我們認為,請用人單位走進校門,親自檢驗“產品”質量,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是解決中專生就業問 題的有效方式。
(六)動員學生提前聯系單位,實行預分配制度。
畢業就業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學生和家長的事,應該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所以讓學生利用節假日,提前 半年甚至一年,回家鄉市縣,到鄉鎮的用人單位直接“推銷”自己,尋找適當的就業崗位,也是緩解畢業就業 難度、擴大就業渠道的明智之舉。學生家庭與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對人才市場的信息 了解得比學校快得多。動員學生提前跨入社會,了解人才市場的嚴峻形勢,既可以促使學生增加機遇感、緊迫 感,接受現實的就業教育,又可以促進學生注重自身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將畢業設計與未來的工作任務結合, 抓緊時間,補充有關知識,更可以擴大擇業范圍,提前落實就業崗位,解除后顧之憂。從前年開始,我校試行 了這個辦法,效果是比較好的。
例如,1995年1月,我校在放寒假前, 就提前對應屆畢業生進行畢業教育,動員學生利用寒假,到家鄉的 企事業單位尋找工作崗位,學校在寒假結束后,便根據學生的申報,實行預分配制度,把71名學生提前幾個月 預分到他們聯系好的有關單位去進行畢業設計和生產實習,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七)籌建跨行業的企業顧問委員會,編制切實可行的招生計劃,提前作好畢業就業規劃。
為了拓寬就業渠道,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出路,應該在充分發揮中專職業教育的特色上挖潛力。要做 到這一點,有必要成立跨行業的企業顧問委員會(或董事會),密切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統籌協調育人與用人 的銜接問題,甚至可以把企業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較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個跨企業的顧問委員會(或董事 會),由學校聘請與各專業對口的企業家組成,一可以直接參與學校的招生計劃、專業設置和就業規劃的研究 ;二可以跟蹤征集往屆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和反饋意見;三可以研討一段時期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趨勢和對人才 培養的綜合素質要求。在此基礎上,使學校教育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發展態勢,克服盲目追尋“熱門”專業 的傾向,實事求是地編制招生計劃,確定和設置專業,并提前規劃好學生就業藍圖,使學校培養的人才在入學 時就基本確定好就業去向。這種辦法如果實施,將有利于學校教育與企業用人需要結合,有利于發揮中專職業 教育的特色,既可解除學生畢業就業的后顧之憂,也可使企業有計劃地框建合理的人才結構,增強發展的活力 。這樣,中專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