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念
技校學生年齡偏小,心理成長、生理發育尚未成熟,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正處于形成時期,他們在就業心理上不同程度存在著這樣一些現象:一是期望值太高;二是就業觀念陳舊;三是依賴心理較強;四是自卑心理嚴重。而且他們中獨生子女多,長期的嬌生慣養形成了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精神,在擇業中往往表現出高不成低不就,給就業工作造成很大困難。
為了讓學生能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就業要求,從新生進校開始,就要著力培養學生適應時代要求與發展的新的就業觀念。一是經常向學生宣講國家就業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二是定期向學生作形勢報告,介紹就業現狀和就業趨勢;三是有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四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已,準確定位。這些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就業觀念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即從"鐵飯碗"的傳統就業觀念向自主擇業、競爭上崗的新觀念轉變;從單一的"國"字當頭的就業觀念,向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多種形式就業的新觀念轉變;從"一嫁定終身"的就業觀念向多次轉業換崗的新觀念轉變。就業觀念的更新,把學生的思想帶入一個新的天地。
二、必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技校學生要順利就業,僅有就業新觀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扎扎實實的專業技能,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無一技之長,只能算是一名普通人,而不能稱"才",只有一技之長,而不能全面發展,就業面就窄,就業機會就少,F在用人單位選"才"標準嚴,既要選技能,更要選素質。因而在重視技能培養的同時,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有較強的交往能力,應變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職業道德。為此,學校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組建模擬公司,開展多種技能競賽,舉辦模擬求職,進行興趣、性格、能力測試等;顒右S富多彩,生動活潑,力求實效。對這些活動,要精心策劃,精心組織,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活動中來,并擬定出評選方案,評出"星級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想智慧,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成功就業奠定堅定基礎。
同時,技工學校要重視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指導,對學生不僅要進行就業形勢、政策、信息、技巧方面的應急式指導,更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準確定位,進行創業意識與創業品質以及職業適應與職業發展的指導。就業與創業指導要貫穿于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從思想、道德、學識、技能、信息、心理、技巧等方面做充分準備,增加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取得成功的機會。
三、必須建立廣泛的就業網絡
技工學校學生雖然學有所長,訓練有素,但他們與社會接觸少,獲取就業的信息有限,因而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就業的可能性較小,學校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實現首次就業。
就業要有信息,信息通過網絡傳遞。因此,為了獲取更多的就業信息,首先必須建立就業信息網絡。技工學校應設立"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專門對學生就業與創業進行指導,為學生就業做好各項服務,并在全國各地建立就業信息網絡。一是學校通過政府駐外辦事處、勞動部門駐外勞務管理處建立"政府信息網";二是學校與用人單位締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企業信息網";三是充分利用人才服務中心、職業介紹中心信息量大,輻射面廣的優勢,建立"民間信息網";四是學校派出責任心強、有一定交際能力的人員駐守就業基地,獲取就業的各種信息,建立自己的"內部信息網"。這樣,學校的"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就成了就業信息的終端機構,及時收集并篩選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就業信息,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當然,不管是通過哪一個"網"傳遞過來的信息,學校都必須到用人單位去實地考查,與用人單位面對面地洽談有關學生就業的細節問題,以確保學生就業的安全性、穩定性。
四、必須對就業學生進行跟蹤服務
學生就業了,學校不能視為是"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一推了之,必須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就業學生跟蹤服務,加強管理,為畢業生安心崗位、適應環境、創業奮斗盡一份責任。
跟蹤服務的工作主要由信息網的人員來完成,即就業信息網,也是就業服務網。跟蹤服務的主要內容是:1.繼續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要求他們在實踐中堅定職業理想,端正勞動態度,培養職業良心;2.檢查、考核學生在用人單位的表現和業績,強調勞動紀律和專業技能的影響與作用;3.協調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4.對離崗學生應區分不同情況進行不同處理,如確是用人單位某種原因引發離崗,學校必須對離崗學生實行再就業安置。
對就業學生的跟蹤服務與管理,是校內管理的補充和延伸,它既促進了學生的成功就業,又密切了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關系,提高了學校的社會信譽,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同時,也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