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制造2025"已吹響號角,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有賴于技能人才群體的崛起。如何補齊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的短板、打造更多"大國工匠",助推產業升級,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則達到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李守鎮委員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時說。
高級技工缺口并不是新話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就指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而10多年前,有關部門針對60家企業所作的調查顯示,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師比重僅占0.1%,技師和高級技工也僅各占1.1%和6.1%。
10年前,高級技工"千金難聘","年薪10萬元難尋數控高級技工"的新聞常見諸報端。10年后,高級技工"一匠難求",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員編了一個順口溜:"博士碩士滿街跑,高級技工難尋找"。
"焊接工序、鈑金加工工序、鉗工工序、計算機維修工序……"在跟《工人日報》記者談到高級技工缺口時,中聯重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富代表打開了話匣子,細數缺工的崗位,無奈發問:高技能人才去哪了?
"填補千萬高級技工缺口不能再等10年。"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發動機廠維修技術總監徐小平代表說,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急需一批懂技術會創新的生力軍。
針對高級技工缺口,代表委員們紛紛把脈問診。
"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低,工人都沒人愿意當,哪來的高級技工?"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李斌代表說。
徐小平代表則表示:"社會浮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工太少了,沒有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磨煉,怎么能練出高技能"?
"現在企業都不敢讓職校學生來實習,怕什么都不會,幫不上忙,反而把器械弄壞了。"王金富代表直言,我國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對接不起來。
原因似曾相識,形勢卻刻不容緩。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于先進技術和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而發達國家的一些技術和產品對中國實行嚴格限制出口,"如果我們不做,何以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
"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技工來制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沒有技工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山西高科華燁集團董事長李建明委員表示,高級技工缺口已成制約中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的瓶頸。
"國家要制定政策鼓勵職業學校和企業加強互動,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作為必修課,鼓勵職校老師到企業兼職、鼓勵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任教。"李建明委員建議,讓產學研真正互動起來。
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成代表委員們的共識。他們呼吁,改變對職校的偏見,職校一樣能出巨匠。
"技能提升需要時間積淀,企業應該注重職工技能培訓。"江蘇夢蘭集團董事長錢月寶代表說,該集團與常熟理工學院合作,專為員工開設成教大專學歷班,讓更多員工有機會進入高校深造,培養人才團隊。她同時呼吁,政府也要在政策扶持方面,幫扶企業培訓職工。
海爾集團公司總裁周云杰代表則表示,在全球化時代,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找到更好的員工,用他們帶動一批人成長。
代表委員們呼吁,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氛圍,才能把培養出來的高級技工留住。
在呼吁提高技工收入的同時,廣州市政協主席劉悅倫代表建議,改"技工"為"技師",實行高、中、初級技師職稱制度。"技工地位不高,即使拿很高的薪水,也沒有人愿意去做"。
"生產工藝不斷升級,技工應該自我鉆研、提升技能,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才。" 陜西法士特集團公司首席技能培訓師曹晶代表提醒說。
記者注意到,前不久,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明確要圍繞"四基"建設、智能制造、"互聯網+制造"等領域,重點培養先進設計、關鍵制造工藝、材料、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工業云服務和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掌握尖端技術,做大國工匠,我們推薦:山東化工技師學院 山東工業技師學院 菏澤技師學院 淄博技師學院 臨沂電力學校 青島海信高級技工學校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