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族中等專業學校是一所文化底蘊深厚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普通中專學校,她的前身是山東省益都師范學校,最早創辦于1905年,2001年3月改建為山東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現設有民族中專、山東—巴伐利亞職教師資培訓中心、濰坊廣播電視大學青州分校、青州市成人中專、青州市教師進修學校等辦學單位,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重點建設基地、中央民族大學教學實習基地、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學校、山東省縣級教師教育培訓機構。
學校擁有一支愛崗敬業、治學嚴謹、思想文化素質較高的優秀教師隊伍。學校現有教師425人,其中高級講師96人,講師199人,博士1人,碩士研究生20人,在讀碩士38人,“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69%。有21人曾赴德國參加專業培訓,228人參加過國家級、省級骨干教師培訓,46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以上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2名教師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學校十分重視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擔十幾項國家及省級“十五”、“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均已結題并分獲一、二等獎。
山東民族中等專業學校擁有豐富的辦學經驗、現代化的辦學理念、先進的實訓條件、廣泛的校企合作和堅實的就業保障。建立了“以促進當地產業升級、服務周邊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產學合作、工學交替,培訓與教育融為一體”的職業教育觀念和建設理念,確立了“創辦特色精品學校,建設社會需求專業,塑造理實一體教師,培養術業專攻學生”的辦學戰略目標,以“強調學校內涵發展,突出教師專業引領,強化學生德行管理,培養當地產業工人”為辦學方針,以規范的職業化教育教學為主渠道,以有形的技能訓練、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出了濃厚的文化教育氛圍,建立了能力本位的教學觀、立德樹人的德育觀、適應需求的質量觀和人人成才的學生觀等“四維一體”的教育觀。
學校堅持推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和“準軍事化”學生管理模式,堅持“海納學子,有教無類,學生至上”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做工作需要的人”的校訓,孕育了“誨人不倦,教人求真”的教風和“學而不厭,誓做真人”的學風,努力實現“社會需要什么學校就培養什么”到“社會發展需要什么學校就培養什么”的培養目標的質的提升。
學校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辦學,設立了機電專業教學部、社會服務專業教學部、汽車專業教學部、職業高中教學部等四個專業教學部,涵蓋數控技術應用、機電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焊接技術應用、服裝制作與營銷、汽車運用與維修、會計、學前教育、酒店服務與管理、建筑裝飾、電子商務、農村經濟管理、農業機械化、高職升學等十幾個骨干專業。
學校以杜威的實用主義作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在“做中學”、“兒童中心”思想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堅持“學校圍著市場轉、專業圍著產業轉、人才培養圍著需要轉”的人才培養思路,在教學計劃和教學中貫徹“基礎課學準,專業課學巧,技能課學精”的教學原則,形成了符合職業學生心理特點和職業技能課程規律的教學模式,采用現場教學、項目教學、模塊教學、仿真教學等教學方法,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了對學生成長的關注。創新的培養模式使學校實現了“五個對接”: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實現了校企一體化;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建構了新的課程體系;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實現了雙證書制度;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為同學們搭建了終身學習的立交橋。
春風化雨,陽光送暖。各級領導對民族中專給予了無限的關懷,多次到校視察指導,為民族中專的發展規劃與專業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指導意見,促進了學校又好又快的發展。學校先后榮獲全國電教實驗先進單位、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示范學校、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山東省藝術教育示范學校、山東省職成教優秀科研基地,山東省中職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培訓基地、濰坊市文明單位等二十幾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
青州府師范學堂正式開辦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于伙巷街租賃民房辦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式遷入考院(云門書院)辦學。 民國元年(1912),青州府官立師范學堂更名為官立青州府師范學校。民國三年(1914),山東省政府對全省師范進行了一次大調整,將登州、萊州、膠州、武定等數處師范合并于青州師范,定名為山東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因抗日戰爭爆發,民國二十三年(1934),奉省諭改稱山東省立益都師范學校。四師、十中的學生已不能在校讀書,紛紛參加抗日運動。1937年11月28日,校長徐軼千率部分學生與市中校長朱俊聲率領的部分學生一起,經沂水、臨沂,輾轉到河南許昌,與山東其他地區的流亡學生會合后,成立山東省聯合中學。山東省教育廳楊鵬飛任校長,濟南中學的宋還吾任副校長。民國三十五年(1946),國民黨政府在昌樂縣境恢復山東省立益都師范學校,招收中師班兩個,學生83人;簡師班三個,學生116人;初中班兩個,學生120人,教職員共23人。 1948年秋,山東省人民政府設立青州中學。學校設師范部、中學部。師范部校址在城里南門大街(偶園街),街西南院為原教會廣德書院故址,北院為守善中學校址,街東原馮家祠堂為東院,三院毗連,占地107畝,有平房599間,樓房兩座,八角亭一座,各院均有體育場。是年,昌樂中學兩個師范班并入。 1950年,遵照省府指示,青州中學師范部單獨設校,恢復山東省益都師范學校之名稱。1951年,定為省重點師范,直屬省教育廳領導。 1953年,將參府街小學(原四師附小)定為師范附小,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 1954年,安丘中學師范班并入;1956年,臨朐師范并入;1957年,濰坊師范并入;1958年,臨淄師范并入;1961年,濰坊幼師并入。 1998年1月山東省教委批復成立“山東—巴伐利亞職教師資培訓中心”,地點設在山東省益都師范學校。 1999年1月,濰坊電大青州分校和青州市教師進修學校并入。 2001年3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山東省益都師范學校改建為山東民族中等專業學校. 2008年8月,山東民族中等專業學校、青州市第一職業中專、青州市第二職業中專、青州市第三職業中專、青州市技工學校、山東省農機中等專業學校、青州市會計中專等七所職業學校合并組建青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同時保留山東民族中等專業學校、青州市技工學校名義辦學。 2011年5月,經青州市人民政府批準,以山東民族中等專業學校名義舉辦青州市職業教育。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于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人和網站,我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盡快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