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刷技術類專業發展歷程
山東濰坊工業技師學院印刷技術專業是1983年創辦的,2009年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財政廳聯合發文,以“魯勞社函[2009]31號”文件將我院數控加工專業、印刷技術專業確定為全省首批“百強”專業。作為學院的重點骨干專業,經過28年持續不斷的建設,印刷技術專業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目前該專業在校生1481(含2011年秋季新生201人尚未注冊),各層次累計培養數量5206人;辦學層次也由初期單一的中級工培養,發展到高級工、技師等多層次培養并舉,學制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專業門類逐步拓展到了印刷藝術設計、印刷技術、數碼印刷等不同專業方向。
二、專業師資隊伍狀況
目前,山東濰坊工業技師學院印刷技術專業共有教師28名。其中,專業理論教師18名,均具有大本學歷,中級工以上操作技能;實習指導教師10名,達到大專(含)以上學歷及高級工(含)以上操作技能。專業教師中,有高級講師及高級實習指導教師9人,講師及一級實習指導教師8人。印刷專業機電類課程由機電工程系教師承擔,文化基礎課程由基礎部教師承擔。師資在數量和質量上能較好地滿足專業教學需要。
三、專業實訓設施情況
山東工業技師學院印刷技術類專業現有一個印刷實訓車間、一個印刷實驗室、一個排版機房,配有普通印刷設備43臺套,設備原值共524.8萬元,一次能滿足120名學生實習訓練。
四、教育教學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全院上下牢固樹立質量意識、精品意識,在學院確定的“加強基礎、注重實踐、突出技能、全面發展”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按三級教學計劃組織:首先依據國家指導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制定學校本專業通用性教學實施計劃和教學大綱,再根據定向單位的實際或要求制定各教學班實施計劃。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學生學以致用,畢業后適應環境較快,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具體教學實施則采用“四化”模式:基礎理論教學采用“信息化”;專業理論教學采用“一體化”;技能訓練教學采用“課題化”;生產實習教學采用“崗位化”。通過多種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效果;通過信息反饋、畢業生跟蹤調查和質量監控等手段,持續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畢業生鑒定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學院也被省廳命名為“教學質量優秀單位”。
五、畢業生就業情況
印刷專業就業形勢和發展前景好,技術含量和工資待遇高。山東工業技師學院印刷技術專業培養方向符合社會需求,培養目標定位準確,結合生產實際,突出技能培養,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就業質量不斷提高,多年來畢業生供不應求,畢業生遍布山東省各大印刷企業,并有大批畢業走出山東在北京、上海、蘇州、大連等地的知名企業任職。他們中多數人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還有相當一批走上領導崗位,成為本地區、本行業有影響的人物。多年的辦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業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六、印刷專業建設目標
作為省屬技工院校,并處于“半島包裝裝潢印刷基地”中部,兩個國家級戰略重疊區,學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一直要求我們要著力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構建技工教育示范學校,帶動周邊地市技工教育發展,為半島包裝裝潢印刷業基地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印刷技能人才。
按照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對我院的要求及我院“2008—2012重點專業發展規劃”,印刷技術專業建設的目標是:立足社會需求,擴大辦學規模、提高培養質量,完善辦學條件,拓展專業領域,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突出技能訓練,培養高技能人才。至2012年,專業在校生規模達到或超過1500人。教學設施配套齊全、性能先進,工位滿足要求,產學研一體。更新專業設置,開發印刷類新專業,完成“數碼印刷”專業論證、設置、報批。
專業建設緊緊圍繞師資隊伍、教學設施這兩個關鍵要素,構建與辦學規模、培養層次相適應的師資、設備條件,提高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求。
網絡綜合布線實訓室
形體實訓室
大學生創業實訓中心
乘務模擬實訓室
倉儲物流實訓室
印刷媒體實訓中心
人才實訓基地
就業于工程物理研究所
就業于中鐵
就業于亞洲一號
就業于北京奔馳
就業于阿里巴巴
機械實訓中心
工業控制實訓中心
乘務類專業學生
造紙物檢實驗室
印刷工程系實訓設備柯美
生物發酵實訓室
機電一體化
機電設備裝修
分析化學實訓室
電氣自動化
心理適應教育
校企戰略合作
印刷排版實訓中心
汽修實訓中心
工院食堂
博覽群書
山東工業技師學院
校園環境一
校園環境二
印刷工程
數控加工實訓中心
汽車維修實訓中心
工業技師學院實驗樓
乘務實訓中心